清明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的节气。
清明节源于古时的“上巳节”和祭祀燕国忠臣介子推的“寒食节”,后来又与清明这个节气融为一体,被统称为了清明节。在历史的变迁中,清明节渐渐演变成祭怀故人、给先辈扫墓和踏青游春的时日。这些习俗被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在人们的心目中,清明节祭扫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生者的责任。
清明节不但有祭扫踏青的民俗传统,人们在饮食方面也有许多讲究与习俗。此时,正是春暖花开植物发芽之际,吃春鲜则成为老北京人饮食上的乐事。记得旧时,到了阳春三月,河柳长出嫩芽,榆树生出榆钱儿,香椿树也长出嫩芽,槐树满枝槐花。许多市民便在长有榆柳香椿树的院落里,趁着那鲜嫩劲儿采摘叶芽,以一品其春鲜的美味。人们用面粉做成柳芽饼,用玉米面蒸成榆钱窝头或榆钱糕,用香椿芽炸成香椿鱼,用小米熬成槐花粥——柳芽饼清香柔软,榆钱窝头吃起来柔滑可口,香椿鱼风味最为独特,槐花粥喝到嘴里则有种米香微甜的味道。
另外,嫩柳芽经过浸泡焯熟后加入油盐等作料,可做成凉拌菜;将嫩香椿芽洗净焯熟加入煮熟的黄豆,可做成香椿豆,还可做成香椿拌豆腐。
小时候,出了外城门就是京郊。早春之际,田野里的荠菜、苣菜、刺菜、苦毛及扫帚苗陆续破土而出。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采集些春鲜,以调剂一下伙食。我也曾随母亲提着小竹篮到乡间采过野菜,拿回家后帮母亲摘选,打打下手。但采春鲜得会辨认哪些可食,也不能等长老了再割回来。这些野菜经过泡洗干净,然后焯熟放入油盐酱醋等作料可做成菜肴,还可下酒。若来点花椒油或辣椒油,味道更为独到。那时家里都不富裕,平民百姓拿粗粮细做,也算是改善改善春日餐桌上清淡的伙食了。
当年的老北京,有不少吃春鲜的习俗。除了用天然的绿色土特产做吃食外,有些原料得靠到市场上买。每逢开春,人们除了有立春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外,而清明时节,正是万物生发作物种植,赏景游春的好季节。人们借着外出的机会顺便采些野味,其品尝春鲜之食,不但是种享受,也可以从中感悟到春天的活力及情趣。所以,熬过了枯燥清淡一冬的老北京人,日常讲究做一些鲜美的吃食。
那光景细菜少,初春的菜肴多为豆制品,新长出的豆芽菜就成了人们爱吃的食品,像凉拌豆芽菜、粉丝炒豆芽、烙饼卷豆芽,那是春季百姓们的极好吃食。富足的人家则可到熟肉铺买份“盒子菜”,放点嫩小葱烂蒜汁,那时可是春天餐桌上很奢侈的美食佳肴了。因为这种店铺是将煮熟的猪头肉、酱肘子、酱肚等切成细丝或薄片,分装在20厘米大小、有小格子的盒子里出售,卖的时候不用秤约,按格子计价,故此,被人们称之为“盒子铺”。儿时家居西城,盒子铺随处可见,有名的老字号有东华门的金华楼、东四牌楼西的普云楼、护国寺大街的仁和坊、西单牌楼的天福号等。
如今,市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人们的吃春鲜之习已更加科学化,现在春天的吃食也更加丰富。
- 上一篇:清明节喝茶要小心“翻新茶”
- 下一篇:清明节外出踏青要慎防三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