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甲肝病毒对各种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能长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通过各种污染物品(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单等)以及水和食物传播,也可经苍蝇携带而传播。
甲型肝炎症状
1.黄疸前期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程浓茶状。少数病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本期持续1-21日,平均5-7日。 2.黄疸期自觉症状可有所好转,发热减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于2周内达高峰。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骚痒、心动过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肿大至肋下1-3cm,有充实感,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肿大。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 2个月。
并发症
引急性肝炎的并发症较少,其中比较常见的胆囊炎,偶见心包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甲型肝炎的肝外并发症较多,有皮疹者占9.7%,出现蛋白尿者占33%,关节酸痛者占38.6%,可能与感染HAV后病人血清中有短暂的免疫复合物形成有关。还有一些患者伴有肝性脑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毒性心肌炎、格林巴利综合症等,甲型肝炎的病死率为15.2/10万。
儿童患甲肝症状及治疗
甲肝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于春、秋季。这种病临床上可分为潜伏期、前驱症状期、黄疸期、恢复期。潜伏期平均为30天,在潜伏后期大量排毒,而此时病人几乎没有什么症状,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和间离,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传播。此期结束的标志是患者尿液突然变为深色及表现出生化指标的异常。
前驱症状期有发热呕吐和乏力等症状。此时很容易被归结于其他病因。
黄疸期往往持续数天至数周,伴随厌食、低热。此期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血清中可检出HAV-IgM抗体。
恢复期持续6-12个月。肝组织结构会在3个月恢复正常,但体力的全面恢复要半年至一年。
目前发现甲型肝炎有许多并发症。暴发性甲型肝炎是最严重的一种,死亡率为50%。多发于本身为慢性肝病患者。
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差,易患甲型肝炎。这给家长和儿童本身带来精神、身体和经济上的损失。对甲型肝炎重在预防,注射疫苗就是预防甲肝的一种有效手段。
预防保健:
1、从根本上说,应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普及卫生常识,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2、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特别是在甲肝流行区,不仅隔离现症患者,更重要的是早期发现并隔离现症换制周围的隐性感染者。
3、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加强饮食、水源及粪便的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共用餐具消毒,最好实行分餐,生食与熟食切菜板、刀具和贮藏容器均应严格分开,防止污染。
4、保护易感染者,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两种方式。
A.被动免疫:对家庭内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婴幼儿,应于接触后一周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02~0.05ml,有一定预防作用。
B.主动免疫:甲肝减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已研制成功,动物实验和人体应用,证明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可以广泛应用。
- 上一篇:春季应该如何预防红眼病
- 下一篇:春季预防猩红热应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