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是经啮齿动物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危害较大,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近几年,城乡轻型家鼠型出血热病例有所增加。
本病临床症状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如患者在患病之初自以为是感冒,想“扛”过去,不住院救治或因医生误诊误治,可导致死亡。
3~5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高峰季节。由老鼠传播的出血热每 6年有一次流行高峰,我国出血热病人约占全球发病总人数的90%。据卫生部近期公布的2004年全国疫情数,去年出血热在国内有小型流行或暴发,全年共报告发病25041人,死亡254人,与上一年度相比,发病率上升了10.54%。
出血热的流行及传播特点
与野鼠型出血热相比,家属型出血热隐性感染率高;流行性强,扩散快;全年均有散发,发病高峰期为春季3~5月;地区分布广泛,散发中有暴发,可随车、船等交通工具远地传播;疫源地多为城乡结合部(近郊区)、旧房拆迁区、建筑工地或农贸集市,多与卫生条件差有关;高发人群以流动人口为主,特别是建筑工地的民工,城市居民发病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发病年龄为20~50岁的青壮年,且男性高于女性。
出血热具有多途径传播的特点,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类五种,即由老鼠传播、螨虫传播和经胎盘传播。其中鼠类传播又包括通过破损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三种途径,这也是出血热的主要传播方式。
出血热有哪些症状
本病所以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因为患者都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典型病例的五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如不及时救治可导致死亡。
病人发热可达40℃,一般持续3~10天。胃肠道中毒症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早期可见“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或全身痛疼无力)、“三红”(面部、颈部和胸部皮肤充血潮红或呈酒醉貌),眼结膜水肿、眼睑和面部浮肿。口腔黏膜及眼结膜出血,腋下、胸背部有搔抓样皮下出血点。还可出现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下降,肝肿大及ALT升高。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等。
家鼠型出血热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且潜伏期长短差别较大(3~60天),很容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据统计,约半数以上的出血热病例曾被误诊为上感,少数被误诊为肠炎、肝炎或过敏性紫癜等。有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自认为患了感冒,扛了十几天没去医院,同事发现他前臂有出血点也未当回事,后因病重送入医院确诊为出血热时,已出现昏迷、肾衰竭,4天后死亡。因此,人们对出血热千万不要失去警惕。
怎样预防出血热
科学灭鼠与免疫预防相结合是预防出血热的重要措施。凡是发现有人间或鼠间出血热疫情的地区,都要强化集中反复灭鼠。凡是拆迁地区,在搬迁前后应各进行一次彻底灭鼠。居民户要有防鼠设置。努力降低鼠密度和鼠带毒率。对疫区10~70岁的健康人群要接种国产灭活双价出血热疫苗。疫区疫点免疫覆盖率应达到80%,周边地区应达到40%~60%。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民工和个体商贩、经常出差、旅游及野外作业人员、军人、从事物业维修、仓储、环卫、餐饮及接触实验动物的人员也应注射疫苗。采用0、14天基础免疫两针,6个月加强一针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疫苗保护期为3~5年。
- 上一篇:春季养生汤有哪些
- 下一篇:春季口腔灭火的小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