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手足口病”像个挥不去、甩不掉的恶魔一样,每年总要空降人间几次,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据国家卫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内地共发生1,774,669例手足口病病例,其中有超过2万例的重症患者,已有905例死亡。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不少地方幼儿园再次发生了聚集性发病事件。
“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人们怎样才能远离它,避免受到侵害?
揭开“手足口病”的神秘面纱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主要侵害5岁以下儿童的健康。最早的“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在1957年的新西兰,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此病以来,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出现过“手足口病”疫情。
“手足口病”其实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此种疾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疾病的病原体。近几年来,临床上发现的病例基本都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的16型(简称为COXA16)和肠道病毒的71型(EV71 )引起的,由于目前医学界还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问世,所以该病的流行还将持续下去。
如何发现孩子染上“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患儿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部分患儿小腿部位也可出现皮疹,皮疹有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这些疹子表现为“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也不像水痘,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也有个别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或仅表现为疱疹性咽颊炎。
患儿一般为急性发病,并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到正规医院就诊一般一周内可以痊愈。少数患儿尤其是小于3岁的儿童,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会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极少数还会威胁生命安全,即使治愈也会留下后遗症。
所以,如果儿童不小心感染了“手足口病”,一定要仔细观察,看是否有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昏迷等症状,并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
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多样,以消化道、呼吸道的密切接触等传播途径为主。病毒可以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如果不小心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有可能感染病毒。所以,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建议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尽量不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去,以减少感染的机会;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要勤晒衣被,多通风。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或儿童接触“手足口病”患者后,家长应每天注意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脚、臀部)和口腔有没有异常变化,注意观察孩子的体温,如有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轻症儿童可居家治疗,治疗期间不要接触其他孩子,父母需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 上一篇:高考考生如何合理补脑
- 下一篇:什么样的运动养生最好